更多分类
中国《市县领导决策》网、刊 冯彦安 刘勇
中秋季节,第二次踏上统万城的土地,面对这被厚重的黄沙掩埋的古城遗迹,笔者心潮起伏,久久不能平静。匈奴,这个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,昔日的辉煌,曾被历史所遗忘,而又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。如今,匈奴作为一个民族,从社会学意义上讲,已不复存在,但从生物学角度讲,匈奴人的血液早已融进中原汉民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血液中。这个曾经在中国的北边、西域、中亚、欧洲存在过并影响深远的民族,在欧亚版图上曾是叱咤风云的超级军事大国,改变了魏晋以后中国的政治格局,颠覆了中亚、欧洲的政治秩序,推动欧洲从奴隶制进入了封建制,在世界发展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。令人欣慰的是,或许,在不久的将来,它的本来面目会出现在我们眼前,国家保护性的挖掘工作已启动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,文化自信的体现是其中之一,恢复这座古都城的本来面目,只是时间问题。
统万城又称郝连城,是匈奴族铁弗部首领郝连勃勃建立,本来,历史上的匈奴族人是以逐水草而居,以抢掠为生、纵横驰骋的游牧民族,匈奴旧俗“逐水草迁徙,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”。匈奴人与中原汉人统治者对峙几百年,没有留下城池的记录。我以为,这个改性郝连的匈奴首领,筑城是受汉文化影响深厚的缘故,再者,可能是不愿屈从外族统治,坚定意志,统一万邦的信念。那么,之所以定名统万,也是取“统一天下,君临万邦”之意。东汉时期著名的训诂著作刘熙的《释名》曰:“都者,国君所居,人所都会也。”从取名来看,就体现出这个民族性格有多强悍,历史也证明了它也是个强大的民族,所以既能改变自己,也能改变世界。
统万城位于陕西和内蒙交界处的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村,隔河而望,最显眼的是白色的城墙,犹如大理石构建的石墙,因此被当地人称为“白城子”。在古代,筑城或用青砖堆砌,或用黄土夯筑,呈现出的颜色或灰或黄,而统万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白色,经化学分析,是石英、黏土和碳酸钙质,“其坚可以砺斧”。史籍记载,郝连勃勃任用他的舅舅叱干阿利为总工程师,其人极其凶残,监督工程质量时用铁锥刺城墙,如铁锥入土一寸,民工就被杀害,尸体埋入城墙内;当地曾流传,百姓种植的陕北特产糯性糜子,不让百姓食用,全部作为夯筑城墙的材料。我第一次去统万城,在同学的陪同下,曾采访当地居民,在此地种植的作物非常耐旱,长势出奇的旺盛。我想,可能是这里的土质含有的矿物质及有机物含量丰富的缘故。
据文献记载,当时筑城的队伍达十万之多,历时七年,城内居民最多时达七万。因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,内城址被厚重的沙土掩埋,高低起伏不定,外城址被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围绕;四周城墙突兀明显,残高不等,西南角的墩台最高,拒测高32米,也最为耀眼,在阳光的照耀下,最为庄严;西北角的墩台次之,虽不及西南墩台,但也傲立在沙漠之中,巍然而雄踞;南城墙与马面相互依托,状况较好,裸露大部分在5米左右,最高有10米多;靠近西南墙垣不远处有一墩台,处在城中,据推测,是祭台,匈奴人自称是中华民族的先人,即夏后氏的后裔,我想是接受汉文化有祭天的影响的缘由。
曾经繁华一时的统万城,周边环境并不十分良好,那么,为什么要把这么一座雄伟的古城建于此呢?让我们带着问题的答案,随著名的历史学家、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带领考察小组一探究竟吧!1964年,考察小组进入毛乌素沙漠,见证了这座被遗忘的古城址:“这座巨大建筑的残余部分,经历了1500多年的风雨,依然屹立在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海中,迎着强烈的日照,发射出耀眼的光芒。特别是它西北隅的一座24米高的敌楼,在10公里外,越过波浪般的沙丘,就可以远远望见它雄伟的造型,正像一座纪念碑。”史籍记载,郝连勃勃曾经“北游契吴,升高而叹曰:美哉斯阜,临光泽而带清流,吾行地多也,未有若斯之美”,侯教授据此分析认为,统万城建成初期附近一带生态环境优美,景色宜人,水草丰盛。而到了9世纪,这座古城才受到流沙侵袭,10世纪已深在流沙之下,“自此统万古城,沦为废墟”但后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的西城墙下,深挖数米的地方挖出了沙子,因此专家推测,统万城建立在一片流沙之上,即建立在沙漠中,建都是为了军事目的,因供给是靠抢掠来满足。但如果当时环境条件过于恶略,城中的数万人供水需求不会受到影响吗?
从生态环境进化角度讲,那个时代的地理自然环境与现在不同,应是草原植被比较茂盛,水源条件较好的,就像新疆广袤的塔格拉玛干沙漠中的绿洲中的楼兰古城一样。所以,统万城建城初衷不会违背自然规律,选择在沙漠中的绿洲建城,符合自然之道。
统万城的建城规划也充分体现了受汉文化的影响,据史籍记载,当时的建筑规划师就是一名汉人。史书记载,统万城的建城规划,“遵七庙之制,崇左社之轨,建右稷之礼,御太一以膳明堂,模帝坐而营路寝,阊阖披宵而山亭,象魏排虚而岳峙”。遵循古代帝王的七庙之制,即周代礼制,如《礼记·王制》曰:“天子七庙,三昭三穆,与太祖之庙而七。”社、稷是古代帝王祭祀土神的地方,国都规划有“左祖右社”之制,《周礼·考工记》中说:“匠人营国·······左祖右社,面朝后市”,匈奴贵族采用这种礼制规划统万城是吸收采用了汉族礼制思想。统万城的外郭城的东门、内城的东门和宫城的东门恰好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,推测统万城的内宫殿、路寝、左社右稷,应是沿着这条线依次展开。古代中原王朝都是沿中轴线规划,汉未央宫及后世的元明清北京城故宫的规划皆如此。但统万城的朝向是东西向,与中原王朝坐北朝南的规划区别开来,这就可能是匈奴族“拜日之始升”的习俗,即朝太阳升起的地方朝拜。北宋时期典籍提到:“罗城东门曰凤阳,本有三门,夷人多尚东,故东向门。”由此可见,统万城的布局格式,印证了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崇尚东方的文化信仰。
匈奴,这个响亮而又被中原王朝鄙夷的名字,与此有关的典故,如“烽火戏诸侯”、“班超出使西域”、“封狼居胥”、“昭君出塞”、“白登之围”及“阿提拉之鞭”等,也是一个消逝了的民族留给我们特殊的文化、历史见证!
统万城,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,古代少数民族——匈奴族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一座丰碑,它的唯一性,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!
统万城在经历了1600多年的风雨变迁后,留下的遗迹还如此宏伟而坚毅!随着国家对统万城的挖掘、考古工作的逐步展开,待到现出原貌时,让我们漫步徜徉在统万城里,感受郝连勃勃那威震四方的恢弘气度及他所创建的“大漠奇迹”!
责任编辑:芦丽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