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方频道>
  • 设为首页|收藏本站
  • 主流新闻,责任媒体, 门户网站,欢迎光临凤凰新闻中心,随时随地了解国家,社会最新资讯!
凤凰新闻中心
春华秋实,凤凰新闻中心,在社会各界朋友的关心、关注中,于2018年4月4日,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注册成立。该网站隶属于凤凰新闻中心有限公司,是由香港政府批准的合法新闻机构。
  • 网站首页
  • 今日头条
  • 凤凰简介
  • 凤凰时事
  • 部门动态
  • 社会广角
  • 民生在线
  • 法治曝光
  • 法治维权
  • 环境监督
  • 海峡两岸
  • 汽车
  • 地方
  • 体育
  • 城乡发展
  • 房产
  • 娱乐
  • 金融
  • 国风
  • 军事
  • 视频
  • 文化

地方

北京
江苏
山西
江西
甘肃 陕西
山东
宁夏
河北
湖北安徽
海南

更多分类
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地方 > 山东
山东

大伙都过上好日子,是我最大的快乐 ——记山东省沂南县界湖南村社区党委书记、居委会主任李凤德

中国《市县领导决策》月刊、网 陈文兰   文/郑树平

图片关键词

 

        沂南,古称阳都,是一代智圣诸葛亮的出生地,是沂蒙红嫂的家乡,是"沂蒙精神"重要发源地和"红嫂精神"诞生地。

       在这处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之地,诞生了一个明星村庄——山东省沂南县界湖街道南村社区。2017年,南村社区集体固定资产总额达到20多亿元,实现年产值19.8亿元,社区集体收入1.36亿元,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.9万元,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和样板。

这些耀眼成绩的背后,渗透着南村社区党委书记、居委会主任、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董事长李凤德的巨大心血。

解甲归田闯商海

       李凤德是土生土长的界湖南村人,1962年出生的他浓眉大眼、身体壮硕、话音洪亮,典型山东大汉形象。他1980年参军入伍,在部队这个大熔炉经受了严格的锻炼和艰苦的考验,由于各项训练和工作任务表现出色,第二年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并被提升为班长,多次受到表彰奖励。

       1985年,他恋恋不舍地告别军营和战友回到了家乡。

        部队严格的纪律,紧张的生活,艰苦的训练,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,铸就了一往无前的品格和火一样的激情。退伍后,他认为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里照样大有作为。1986年,他用自己微薄的复员费和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6000元钱,买了一辆拖拉机跑起了运输,并靠着不怕吃苦的劲头,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。

       由于他人品好,干劲足,很快,李凤德担任了村里的民兵连长、计生主任、村委干部。

    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,李凤德紧紧抓住机遇,挑头办起了民营企业。1992年,他兼任了村办企业——沂南县福利石英砂厂厂长,由于经营有方,这个不到30人的小厂,每年向村集体上交利润18万元,让全村干部群众刮目相看。

     2000年,他组建了山东山源硅砂有限公司,经过几年发展,李凤德成为拥有矿山、石英砂加工场、物流公司等多家企业,固定资产上亿元的明星企业,李凤德也成为当地有名气的企业家。

不在投票现场,却高票当选

      另一则故事从2005年讲起。

     2005年,就在李凤德商海经营顺风顺水,准备扩大生产规模时,南村几位领导和村民代表来厂里找他,代表全村老少请他回村率领大伙干,他们请李凤德理由是他有能耐,有公心。

       这让他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——大家热切的期盼和高度的信任,让李凤德感动不已。可是自己的几处企业正处在发展关键期,如果回村任职,势必会受到影响,好不容易创下的家业可能受到损失。还有,虽然自己管理企业是个行家里手,但管理村庄与经营企业毕竟不是一回事,如果干不出成绩,不仅自己丢面子,也辜负了乡村父老的期望。

     这时候,他的亲戚和朋友也纷纷劝他:"还是搞自己的企业吧,何苦操这份心啊"。

     家人也不同意他回村任职,"咱企业干得好好的,干嘛回村受累。"妻子常春美说。

     家人担心并非多余,当时,南村领导班子涣散,村集体经济薄弱,回村任职,不仅自己企业经营受影响,而且容易出力不讨好。

     得知这种情况后,村里十几位七、八十岁的老党员找到他,掏心窝子说:"凤德,你富了,可大伙还没富起来,你能安心挣自己的钱?"

     连续请了几次后,李凤德决定接受邀请。村委换届选举中,李凤德并没在投票现场,却全票当选村民委员会主任。"这个结果令我吃惊,我有什么理由不回村为老少爷们服务?"李凤德说。

        李凤德将自己的几个企业交给亲朋打理,自己回到村里担任了村委会主任,不久,又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。2006年,界湖南村改为南村社区,成立了社区党委,李凤德担任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。

抵押家产为村建厂

图片关键词

 

      上任伊始,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,李凤德深知,要想让南村尽快富起来,就必须走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,只有这样,才能壮大集体经济,实现共同富裕。

        当时,村里许多人对走发展集体经济道路不理解,李凤德说:"走集体道路是必由之路,这样,村集体亏了,算我的,有利润,赚钱了,算大家的。"

       为此,他与村里两委干部一起奔赴江苏、温州、东北等地考察市场,并郑重承诺:"南村发展未达到千万元,不坐集体的车,不加集体一分钱的油。"

      他说到做到,不仅兑现了承诺,而且主动承担了村里外出考察市场、联系业务、来客的全部经费。仅这些,他一年就要支出近百万元,"这样的当家人让人敬佩,他不仅不沾集体的光,而且倒贴给集体不少。"村民魏杰佩服地说。

      几年间,李凤德从未过个囫囵星期天和节假日,也从来不提个人待遇。

       为了筹集开办企业的启动资金,李凤德拿出280万元买下县城两处破产企业闲置院落,给集体开发,当年就为村集体增收100多万元。村里创办山东正壮饲料有限公司时,急需资金4000万元,李凤德愁得一夜瘦了5斤肉,他冒着自家企业破产的风险,用自己的企业和房产做抵押向银行贷款用于建厂,解了燃眉之急。正壮饲料公司建成后,年产优质饲料25万吨,产值5.2亿元,利税达1000余万元。

      在李凤德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南村办起了饲料厂、编织袋厂、建筑公司、开发公司等村办集体企业。

南村集体经济很快有了很大改变。后来,他们又成立了村办集体企业——山东广汇集团,现在,广汇集团总资产达到20亿元,业务涵盖旅游开发、旅游休闲度假、酒店餐饮服务、文化传媒、影视制作、房地产开发、建筑安装、工程劳务、物业管理、进出口贸易、仓储物流、食品、农业开发、饲料、民航机场、电子商务等。

居民共享发展成果

     李凤德心里始终装着全体居民,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后,居民们充分享受着发展集体经济带来的成果——人人可在村集体企业中就业;从2009年起,村里年轻人结婚可免费入住120平米的婚房,此事入选"建国 60 周年影响中国的 100 件大事";村里60 岁以上老人,每年每人 6000 元生活补贴,其他居民每年每人 3000 元 ;免费为全体居民办理医疗保险;免收水电费、物业费……

     采访中,记者问李凤德:"回村担任党委书记十几年来,最让你感动的事是什么?"

      李凤德满怀深情地说:"是2009年全村第一次给适龄青年发放免费楼房钥匙。当时,许多青年在现场哭了,我看到这个情景,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。"

       当时来了许多记者采访,会散了,记者们却不见了。原来,他们都跑到村民家中采访,证实免费发放楼房是不是真的。

      采访结束后,记者们向李凤德竖起了大拇指。

      2010年"五一",南村社区100多名群众敲锣打鼓,送给李凤德一面锦旗,上书16个大字:"一心想着致富全村,两肩挑起发展重任"。

       "七一"那天,全村上百名老党员、老干部自发组织,又送给了他一面锦旗,上写:"致富路上好舵手,赤心甘为孺子牛"。

       群众的夸赞就是最大的褒奖和肯定,此时的李凤德,心里充满莫大满足和欣慰,为自己几年的辛劳付出感到值得。

红色文化传承人

      2007 年,42 集大型电视连续剧《沂蒙》在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开拍,2008 年,县里决定在常山庄建影视基地,县里决定实行吸引社会资本、民间力量合作开发红色旅游新举措。时任县领导经过慎重研究,决定这个重担由李凤德来挑。

       李凤德深知,这个担子不轻,他有两个担心,"一是我以前经营的都是加工型企业,与文化旅游产业毫无沾边,如何做,心里一点谱没有。再就是建影视基地投多少钱?投入产出效益如何,心里也没数。"李凤德说。

      县领导数次登门拜访,做了他半年的工作。李凤德觉得,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必须承担起革命老区旅游开发的重任,"当时决定接过建设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的任务,真有点提着脑袋上阵的感觉。"李凤德说

        经过深入考察,并认真听取文化界专家建议后,确立了保护性开发的思路。他们严格遵循不大拆大建、不损坏古村古貌、不影响影视拍摄的原则,建设中不仅完好保存了古村落的老屋、戏台、石碾、石磨、石板巷等元素,而且还原了打铁、编织、织布坊等民间作坊,推出了红色实景剧、古村戏台子、舞龙舞狮等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,形成了常山庄村独特的文化气质。

       根据需要,把常山庄古村落划分为三大功能区——爱国主义教育区、影视拍摄区和古村民俗体验区。

       爱国主义教育区建起了《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》、《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》、《跟着共产党走纪念馆》等展馆,特别是《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》,用文、图、雕塑及实物相结合方式,详细介绍了"红嫂"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丰功伟绩,活化了红色拓展教育的载体,为生动传承"沂蒙精神"和"红嫂精神"搭建了平台,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,每年吸引很多人到这里接受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。

      影视拍摄区根据影视剧拍摄需要进行了保护性修缮,并根据剧情需要,分别将院落打造成地主院、财主院、李家院等等。还建成了功能齐全,能够拍摄年代剧的古县城,至今,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先后承拍了《沂蒙》、《斗牛》、《沂蒙六姐妹》、《地道英雄》、《铁道飞虎》、《沂蒙红嫂俺的娘》等300余部影视剧,被誉为"红莱坞"。

        古村民俗体验区建设中,把部分临街、有特色的古院落,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工艺项目进入,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、民俗工艺和古院落的有机融合,既丰富了景区业态,又让游客得到了欣赏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机会,百年古村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出了夺目光彩。经过不懈努力,以红色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,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主导产业,许多经验在全国叫响。

2014年,常山庄被列为"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",2015年被评为"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"。

精准扶贫勇于承担社会责任

       有一件事,李凤德始终放不下。"从建影视基地时起,我看到常山庄的群众太穷了。回到家后,一想起山村群众的贫穷,就睡不好觉,做为一名党员,我有义务帮助他们脱贫致富。"李凤德说。

      他从两个方面入手,帮助当地群众摆脱贫困。

      一是投资建起高标准社区,让常山庄村民整体搬离世代居住的石板房,免费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,并吃上了自来水,再也不用为挑一担水走好几里山路而犯愁了。

      二是充分利用影视基地带来的人流、资金流、信息流,拓展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。把乡村振兴、旅游开发同扶贫有机结合,村民们依附影视基地当起了"四员——土地入园当社员,景区务工当职员,摇身一变当演员,售卖产品当店员,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,摇身一变成了上班族,拿工资的人。2000多名周边村民常年从事群众演员、剧组用工、景区建设等工作,每天人均收入近百元,实现了一人就业,全家脱贫。

宽敞的旅游路、整齐的新社区、红火的影视城、富民的新产业,景区周边百姓过上了以前想都想不到、安居乐业的好日子,2016年常山庄基本实现整村脱贫。

2017年10月,李凤德荣获山东省扶贫攻坚奉献奖。

       一分付出,一分收获,2010年,李凤德被省人民政府评为"全省优秀转业退伍创业军人",山东省劳动模范,2013年和2018年,连续当选山东省第十二届、十三届人大代表。

作者:山东广汇集团 郑树平

 

责任编辑:戴晨铭

网络运维:赵平华

分享到:
  更新时间:2018-11-16 16:56:13  【打印此页】  【关闭】
上一条:北京公交将推"主动安全预警装置" 车辆超速或违规并线等将提醒  下一条:北京今年已完成450个村庄“煤改清洁能源”
  • 关于我们
  • 网站介绍
  • 版权声明
  • 服务案例
  • 联系我们
备案编号:粤0408555号 |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996368741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1.B2-8526162 |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896512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66452号 凤凰新闻中心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
Powered by MetInfo 5.2 ©2008-2020  metinfo.cn
  • 13373161028
  • 二维码
  • 点击咨询
  • 社会
  • 民生
  • 医疗
  • 环境
  • 汽车
  • 法治
  • 视频